殡葬文化:灵堂礼仪
发布时间:2020-09-14 15:06:16 浏览次数:次
我国的殡葬文化源远流长,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,古老的殡葬文化似乎已经渐渐被新时代的特色殡葬文化所取代。今天武昌殡仪馆要带大家去了解了解关于殡葬文化中的灵堂礼仪。
1、移灵
正常死亡的情况,去世发生在医院或居家。“移灵”就是将逝者的遗体由医院太平间或居家处移往治丧灵堂。治丧灵堂可能是农村居家的前面空地设置,城市则多为殡仪馆。有时,遗体到了殡仪馆门口,又设置一个“迎灵仪式”,就是用仪式将遗体迎入,也可视为移灵。简言之,移灵就是搬运遗体,将遗体搬运到治丧的灵堂中去。
移灵可以是两位“接运工”(殡葬“六大工种”的称呼)去简单的搬运,也可以设置一些礼仪,如动用一些仪仗法器、护灵人员,设置一些服务环节等,使简单的运尸行为具有一些“程序性”、“可观性”,以提升殡葬服务的所谓“档次”。当然,不管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,我们都应当用心,以认真而恭谨的态度去做,都要体现逝者的尊严。
2、竖灵
“竖灵”又称“立主”,就是设立逝者灵牌位。民间治丧的竖灵时有一定的礼仪,如上供品、祭拜等,信佛者则还要诵经念佛、为死者祈福等程序。
民俗认为:人初终时,其灵魂尚在四处游离找不到归依。竖灵的目的就是将死者魂魄聚集在灵牌位上,让灵魂有所依归。而燃香的目的则代表子子孙孙香火不断,代代相传。竖灵仪式西周文献中即有记载,是祖先崇拜之产物,如“周礼”中的庙寝制度,天子七庙、诸侯五庙、大夫三庙、庶人一庙等,曰“祖庙”,祖庙里立有祖宗的木牌神主,上书祖先名讳,子孙拜祭时就对着木牌行礼。治丧时,则在灵堂里立一个临时的神主牌位,上书先人的名讳,奠祭时子孙及来宾对着行礼,周礼中称为“重”。下葬时将“重”一起下圹,葬礼毕,另做神主牌位放置于祖庙之中。
佛教传入后,佛教仪式渗入其中,在竖神主牌位时掺入相当的佛教仪式,如延请僧人诵经念佛等。
以社会学观点看,神主牌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逝者的“替代性精神寄托物”,它是中国式偶像崇拜的东西,像犹太教、伊斯兰教一类宗教,反对偶像崇拜,就没有神主牌位一类的多祭拜替代物。
3、守灵。
给逝者守灵是中国古老的殡礼习俗,亦可视为陪伴尊长临终之际行为之延伸,所谓陪伴亲人“最后一程”。如果是宗教仪式,还要在逝者之旁读经念佛。简言之,守灵就是在灵堂中守护逝者。
守灵有两种情况:
(1)整个治丧期间,灵堂内白天、黑夜均有人守护,可以是孝子们轮流守,也可能是其他亲友轮帮着守。彻夜守灵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,所以孝子们一般必须亲力亲为,否则有“不孝”之嫌。而且孝子不亲力亲为,其他亲友们也不会卖力。
(2)指出殡前夜的彻夜守灵。此夜有最为庄重、最热闹的辞灵仪式,它通常在半夜完毕,但孝子们在整个夜晚都不能睡,要守护灵堂到天亮,直到出殡。很多时候,守灵是指出殡前一夜的守灵,《红楼梦》中秦可卿去世、贾敬去世、贾母去世时,都有辞灵夜守灵的描述出殡前夜的守灵更为重要,更正式。
不管是整个殡期的守灵守夜,或出殡前夜的守夜,都会表演一些祭奠仪式来“充实”。当然,也不可能整天都有仪式活动,于是很多地方人们就在灵堂里打牌、搓麻将、神侃来消遣时间。丧家要以一日三餐招待,中晚餐有酒有肉,夜晚则还要提供夜宵。各地的招待方式有异。
通常,丧家还要“正式”招待亲友来宾一餐,有的地方重视出殡前夜的中餐,现在城市里则重视出殡后的中餐,民间称此礼仪从社会学、文化学观点看,守灵(尤其是辞灵夜的守灵)丧宴为“烂肉饭”或“豆腐饭”等,各地称呼不一,兹不详论。
从社会学、文化学观点看,守灵(尤其是辞灵夜的守灵)旨在强调生死之间最后的情感离别,此夜举行的辞灵仪式或宗教仪式,则是在以一种合乎文化规范的方式给尊长、亲人“送行”。同时,守灵是勿使灵堂太冷清,尤其是夜晚的守灵,否则会加重灵堂或丧家的恐惧感,因而守灵也成了“考验”各类亲友与丧家的人际关系、修补或提升此类人际关系的一次机会。
下一篇:殡葬礼仪浅谈